2018-09-25 10:50:26来源:中公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2.针对社会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1)营造有利于更新改造的家庭和社区环境。许多研究表明:一些人之所以犯罪,是因为其生活的家庭及周围的社区环境恶劣,存在许多不利于人健康成长的影响因素,如父母离异、家人酗酒、家庭教育方式失当、邻里失和、毒品泛滥、赌博盛行、偷盗猖獗等。这些现象的存在不利于罪犯的更新改造。矫正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心,除了针对罪犯个人的监管、教育和服务外,
还应着眼于家庭和社区环境的改善,营造有利于罪犯更新改造以及预防的健康和睦的家庭和社区环境。
(2)促进刑罚制度朝人性化、科学化方向发展。现代世界各国的刑法观念和刑罚制度大多朝着非刑罚化、非监禁化的方向发展。矫正社会工作制度既是这一发展趋势的产物,又是进一步推进这一变革的动力。矫正社会工作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事更新改造罪犯和改善社会环境的活动,用有力的事实向世人表明,人性化、科学化的刑罚制度比威慑至上的严刑峻法更有利于罪犯的改造和社会的安全。
二、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了解]
(一)服务对象的需要
1.基本生存条件的保障需要
服务对象面临困难重重的生活压力,因此,为其提供基本生存条件,既是基本人权的体现,也是对其实施矫正计划措施的前提。基本生存条件包括: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经济收入或低生活保障救助,维持基本生活所需的住房条件,维持身体健康的卫生医疗待遇等。
2.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需要
矫正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能够通过自身能力来维持其基本生存条件。故此,教育、就业权益的保障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工作者要通过帮助服务对象接受较好的教育来实现其有效就业,同时帮助其实现自新、自强、自立的目标。
3.正常家庭生活的需要
家庭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也是人们得到生命滋养的源泉。父母慈爱、子女孝顺、夫妻恩爱、兄弟和睦的家庭生活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十分珍贵、十分渴望,矫正服务对象也不例外。有的服务对象可能就是因为其原生家庭缺乏爱和关怀,才导致人格缺陷从而犯罪;有的正常的家庭生活因为其成员的违法犯罪而陷入骨肉分离、支离破碎的境地。因此,矫正社会工作者要鼓励和协助服务对象构建和恢复正常的家庭生活。
4.再社会化的服务需要
矫正社会工作的又一目标是通过矫正计划措施的实施,促进服务对象恢复和重建其严重缺失的社会功能,成为社会正常的成员。社会工作者要在专业价值观指引下,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知识、方法和技术,为罪犯(或具有犯罪危险的人员)及其家人,在审判、监禁、社区矫正、刑释或强制戒毒期间,
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纠正、信息咨询、就业培训、生活照顾以及社会环境改善等方面的服务,使罪犯消除犯罪心理结构、修正行为模式、适应社会生活。
(责任编辑:dly44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