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0 18:02:29来源:中公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二)图式、同化和顺应
在各个发展阶段,个体主要运用图式、同化和顺应三种原则来认识世界。图式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环,个体将活动系统化,在头脑中形成“心理图式”。适应包括同化与顺应这两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四、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科尔伯格提出了道德发展理论,该理论分为三个水平和六个阶段。三个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和后习俗水平。六个阶段是指每个水平中又可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一)前习俗水平(0—9岁)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行为的好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
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这一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他们不再把规则看成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
(二)习俗水平阶段(9—15岁)
第一阶段: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其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
第二阶段:遵守法规和秩序定向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其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治观念判断是非,知法懂法,认为准则和法律可以维护社会秩序。
(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第一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
第二阶段:普遍性伦理准则阶段 该阶段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和尊严等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
五、行为主义理论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理论
华生是行为主义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是行为,他否认遗传的作用,强调甚至夸大环境和教育的作用。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类所学习到的社会行为绝大多数是由强化引起的,即是由操作性行为的结果引起的。
操作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观点有:首先,斯金纳认为行为是有机体的机能作用于外界或与外界打交道的那个部分。其次,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反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最后,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的真正原因不在于本能或情感,而在于外界的环境条件。任何有机体都倾向于重复那些指向积极后果的行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类行为的习得或行为的形成,不仅可以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而后者是人类主要的学习方式。
(责任编辑: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