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5 09:09:48来源:中公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第二,住房困难。目前,我国住房的商品化程度高,保障性住房相对较少,针对残疾人及其家庭的无障碍的保障性住房更加稀缺,由于残疾人存在各种行动性障碍,大多数需要与家庭长期照顾者共同居住,居住空间相对狭小,居住环境舒适度比较差。
第三,医疗困难。不仅残疾人就医本身有许多特殊困难(如聋哑人就医就很难表达自己的病情,肢体残疾人就医有很多行动不便),而且当作为残疾人的家庭成员就医时,残疾人则表现出缺乏帮助和照顾的能力,内心的焦虑和无奈感十分强烈。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新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的不均衡性,不少残疾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等现象。
2.精神层面的困难
这主要是指残疾人在心理上的压力感。残疾人原来还有一个称谓是“残废”,就是残疾了就等于废人。这种“污名化”的残疾文化对残疾人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这种压力增加了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情感变化和心理负担,并在社会支持系统等方面陷入困境,尤其是残疾人家庭的长期照顾者在“污名化”的社会环境中常常体验着孤独感、焦虑感和无奈感等。
3.社会交往的困难
参与机会缺乏,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弱势,直接导致其社会交往的困境,不仅社会参与机会少,而且有时候不得不放弃参与,尤其是精神性疾病的康复者和家庭成员,是世俗性的社会偏见导致更封闭的生活方式。婚姻恋爱困难,残疾人及其家庭成员都会受到影响。
残疾人社会工作开始走向“专业化”是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其标志性事件有:一是联合国发布了《弱智人权宣言》和《残疾人权利宣言》等纲领性文件;二是1981年创立了残疾人的世界性组织“残疾人国际”,倡导“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工作新理念。
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及特点:
(一)残疾入社会工作定义
残疾人社会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专指社会工作者秉承利他主义的宗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帮助残疾人进行能力建设并克服自身缺陷的局限性,构建社会性支持系统并克服各种环境障碍,使得残疾人能够全面融人社会生活,并提升人类社会整体生活质量的活动。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方法在微观层面也包含残疾人服务的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在宏观层面则包含残疾人的社区工作和社会政策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领域涉及面广,在残疾人医疗、康复、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维权、社会救助、辅助用品等方面都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服务,是对残疾人的“全人和全程”的人性化和柔性化服务。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特点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目标是尊重残疾人的公民权利,促进残疾人平等的社会参与,实现残疾人体面工作和尊严生活,推动残疾人树立“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观念,全面提升素质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达成“共建、共享、共融”的具有亲和力的文化,从而提升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1.理论视角的特殊性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理论视角具有特殊性,主要包括残疾发生上的社会代价论、残疾康复上的社区照顾理论和残疾融合上的社会网络理论。
(1)社会代价理论。该理论认为残疾的发生是人类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然付出的代价,无论是从人的自然属性还是社会属性来看,残疾人和伤残都是与人类社会共存的。
知识点三、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定义及特点
(2)社区照顾理论。20世纪中期,在西方残疾人社会工作中出现了“反院舍化”的社区照顾理论。美国的一些社会工作者关注长期居住在养老院、康复医院等接受专业服务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探求院舍化管理和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
(3)社会网络理论。该理论注重从系统论角度来分析人与人之间关系,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应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社会网络”残疾人是人类社会中一个较大群体,由于其自身缺陷和社会环境阻碍,常常无法获得平等发展机会,使得其在社会生活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
2.功能发挥的特殊性
(1)微观层面---主要是针对残疾人个体的微观服务。第一,为残疾人提供直接的物质性帮助。尽管从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来看,给予有需要的残疾人物质性帮助主要还是一种间接服务。社会工作者通过整合各种社会性资源,甚至改变资源配置的路径,与政府、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慈善性机构紧密合作,为残疾人争取各种社会福利和社会服务项目等。
(责任编辑: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