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8 09:10:00来源:中公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导语】:2020年社会工作师考试就要来了,开始复习到社会工作师中级实务的小伙伴们,先来了解一下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 进入中公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 ||
| 社工考试公告 | 社工行业新闻 | 考试教材 |
| 社工每日一练 | 章节复习知识点 | 19年试题 |
| 加入社工考试交流群:433489322 | 官方微信 sgzpks | ||
一、残疾人服务发展: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越来越朝着专业化和职业化方向发展,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正在经历从“医学治疗模式”向“社会康复模式”的转变。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层面的转型
残疾人社会工作就是要把理论知识、实务技能和自我洞察力相结合,但在这样的结合中,理论知识恰恰是占据最重要的地位。其一,在致残原因的理论分析上,从个人责任理论转向社会责任理论。个人责任理论的前提隐含了“健全人”和“残疾人”的对立,在同等生活状态下,大多数人是正常的,而少数人致残,其责任只能在于个人或家庭,一个人患有残疾只能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或悲剧。
社会责任理论则强调无论先天性残疾还是后天性残疾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例如,近亲结婚而生出智障儿,表面上是先天性的,实际上是父母知识的缺乏,也是社会性因素造成的。
其二,在残疾现象的理论分析上,从社会标签理论向社会照顾理论的转变。标签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贝克提出,强调弱势群体的偏差行为是强势群体“妄加”标签的结果,而直接导致弱势群体逐渐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很显然,这种标签理论运用于残疾人社会政策,则会给残疾人和社会带来双重损失。社会照顾理论则强调,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的专业关系,关键是把所谓的“不正常”的群体或行为看作是“正常化”的。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层面的转型
这主要表现为残疾人社会工作方法背后理念分析和工作方法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论分析。第一,在工作方法的理念分析上,残疾人社会工作正在实现由供养理论向回归社会理论的转变。供养理论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从残疾人的生存“首位权”出发的,主要注重经济和物质层面的供养,而相对忽视精神和社会层面的满足。
回归社会理论是“去机构化”运动的代表性理论,强调社会工作者和残疾人服务对象的互动,强调服务对象社会关系的重建,要增加服务对象的“能力”。
回归社会理论和增能赋权理论在理论层面是相通的。第二,在直接介入模式的理论分析上,由单一的个案模式向综合服务模式转变。个案模式比较注重个体和家庭关系的介入,而综合服务模式则更多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反思对残疾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政策层面: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
1.残疾人社会保护政策体系建设
2.残疾人的民生权利和人身权利得到法律的维护和保障
3.实施发展残疾人事业的国家规划,把残疾人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二)服务层面:残疾人康复服务
1.教育康复及其主要内容
(1)针对残疾人群体。首先,开展人与环境互动的教育,要认知自己的残疾、认识日常生活的环境、认识自己的心理状态;通过社会工作的个案、小组和社区等方法提供专业化重点服务,使得残疾人的身心与环境达成和谐,积极来应对残疾及其残疾的生活状态。其次,针对不同残疾提供差异化的“补偿性”功能的损害训练,不仅学习基础性科学文化知识、劳动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更重要的是为他们提供结合身心发展提供各种培训。
在整个的个性化服务中,要相信服务对象,与服务对象“在一起”工作,激发残疾人在服务过程中的主体性,从而达到教育康复、心理康复和功能康复的“三位一体”。
(2)针对残疾父母、监护人或家属等。残疾人的家庭照顾者是残疾人教育康复中的“重要关键人”之一。
首先,给予家庭照顾者以及家庭成员以心理支持,缓解精神压力。在对待残疾人的照顾问题上,有正反两种现象都是不妥当的,一种是歧视和忽视,另一种是过度的呵护和保护,对这些不良行要进行社区矫治。
其次,普及相关的残疾人教育康复的相关知识,同时提升照顾者的康复技巧。
最后,帮助构建社区型社会支持系统,提升社区志愿者服务质量。
(3)针对社会组织、残疾人服务组织和各类爱心人士。残疾人社会工作服务是系统工程,但是科学化的助人活动仅靠“爱心”还是不够的,科学化与专业化紧密相连。虽然,目前有很多社会组织、残疾人服务组织和爱心人士从事残疾人服务,大多数还是用比较传统和经验化的方式,这种方式还无法理解残疾人社会工作“独立生活”的理念,在残疾人教育康复的过程中,
(责任编辑: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