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19 09:24:07来源:中公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图式是关于个体如何看待他们对世界、人、事件和环境的重要信念和假设,是人脑中已有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其中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图式一旦形成,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图式决定着人作信息选择时相应的内容和倾向偏好。图式可以引起新信息的加工。在原来图式的基础上,新的内容会被添加更新,形成新的认识。图式还可以?事件的发展。图式具有可激发性,图式一旦被启动,就会像程序一样被严格执行下去。
艾利斯(Albert Ellis)提出的“ABC情绪理论框架”理论是认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ABC理论,A是真实发生的事件,B是人们对真实发生事件的认知,C是人们的情绪反应。ABC理论认为,并不是(A)真实发生的事件导致人们的情绪反应,而是(B)人们对事件的认知导致了(C)情绪反应。根据ABC理论,在对人的行为进行干预时,首先就要质疑服务对象错误的认知,并帮助其重新建立新的认知,进而导致新的情绪反应。
他用这个框架来说明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理性的,则情绪是正常的;相反,如果人们的思考、信念、自我告知和评估是非理性的、扭曲的,则人们会逐渐发展出不正常的情绪、情感和行为。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人们有正确的认知,他的情绪和行为就是正常的;如果他的认知是错误的,则他的情绪和行为就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认知就成为治疗的焦点,简单归结来说就是要改变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以达到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的目的。
认知行为理论将认知用于行为修正上,强调认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强调内在认知与外在环境之间的互动,认为外在的行为改变与内在的认知改变都会终影响个人行为的改变。其主要包括问题解决、归因和认知治疗原则3个方面。所谓问题解决是增强个体界定问题、行动目标、规划及评估不同行动策略的认知能力,达到能够在不同情况下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能够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行动目标。所谓归因是指个人对事件发生的原因的解释。所谓认知治疗原则,指的是修正一些认知上的错误假定,包括过度概括、选择性认知或归因、过度责任或个人肇因假定、自我认错或顶罪、灾难化思考、两极化思考等。
三、认知行为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中的应用[了解]
(一)认知行为理论的实务原则
(责任编辑:dly44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