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9 09:12:52来源:中公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二)推动居民参与(重点)
1.社区参与的层次和形式
(1)告知。这是最低层次的参与。社区居民单方面获得上级对社区进行建设或改造的规划和信息,却没有任何机会改变既定规划。有关部门传递这些信息的目的通常是便于说服社区居民接受他们的观点和规划,重点是为了宣传。这种参与方式代表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沟通过程。
(2)咨询。比“告知”上升了一个层次。有关部门除了告诉基层社区、重要利益关系人和相关组织将要进行社区建设或改造的规划和信息,并进一步征求他们的意见,同时也会在规划修订过程中,考虑他们提出的意见。
(3)协商。社区进行建设和改造时,邀请受此影响的社区居民一起了解和讨论计划内容,推动居民成为决策过程中的一分子。但是虽然居民被邀请参加了决策过程,但社区建设或改造的最初设计者通常会设定讨论议题的范围,限定其他参与者的决策权。
(4)共同行动。在决策过程中,社区建设或改造的规划由大家共同决策,并在决策过程中分配任务,让太家共同分担执行责任,形成了分工与合作。
知识点二、社区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
(5)社区自治。这是最高层次的参与形式。社区自己决定什么是本社区重要的事务、何时去做等议题,并负责执行这些决策执行这些决策。这种情况下,社工管理者和专业只提供信息和专业知识,帮助社区能够周详考虑,审慎决策。这种参与形式代表着“自下而上”的培育过程。
2.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的因素分析(重点)
从以往的研究成果和社区社会工作的实际经验看,社区居民是否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受到以下3个因素的影响:
(1)参与价值。社区居民对参与社区事务通常会有3种态度:第一种是不关心,即认同 “各家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己不劳心”等观念,其参与社会事务的倾向就会较低;
第二种是自责,认为问题的产生是因为自己的无能造成的;第三种是无用感,认为自己参与并不能影响和改变目前的状况,缺乏参与的热情。显然,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兴趣,关键在于这些事务与他们的切身利害是否有密切关系,如果社区参与对其生活质量改善不大,他们就不会参与。
(2)参与意愿。即使社区居民肯定参与的价值,也仍要看其是否愿意,或有动机参与其中,并身体力行。参与意愿受参与者的主观因素控制,通常是居民个人主观作出判断,决定参与并付诸行动,但居民有时候也会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如家人或朋友的赞成和支持,会推动居民有较高的意愿和动机参与社会事务。
(3)参与能力。参与能力可能受两个主要因素的影响。第一个是时间和金钱。社区居民参与是要付出代价的。例如,参加居民大会、小组会议或研讨会,他们都要利用业余时间,有时甚至是上班时间参与各项工作或活动,并且需要交通和餐费等支出。居民是否有能力付出这些时间和金钱,会影响其参与行为。
第二个是知识与技巧。参与各种会议是需要具备有关开会的知识和参与讨论的技巧,如果社区居民没有参与经验,又缺乏有关的组织技巧、决策的相关知识等,就会妨碍其参与社区事务。
3.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的策略(重点)
(1)促进社区居民对参与价值的肯定。通过社区教育和社区宣传,唤醒居民对社区问题的关注,改变他们对社区的冷漠态度,加强其对参与成效的信心。具体方法包括社区研讨会、座谈会、居民大会、社区展览会、教育讲座、记者招待会和公布社区调查结果等。
(2)提升社区居民的参与意愿。一方面充分考虑家人和亲友对参与意愿的正负影响,邀请和鼓励他们同时参与,或尽量减少其负面的影响;另一方面考虑到居民参与意愿,很大程度决定于所参与的社区事务是否与他们的生活、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社会工作者在选择工作的目标和方向时,最好能与居民的利益挂钩。
(3)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力。首先是进行参与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可采用个别培训或小组训练的方法,帮助社区居民认识参与各类组织与活动的过程,提高表达、沟通、讨论等技巧;更重要的是协助他们掌握社区的基本资料和最新动态,以便在讨论时能充分论证,具有说服力。而培养民众对自己的信心,也是成功参与的重要环节。其次是妥善处理时间与资源的缺乏问题。
在时间方面,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安排适当的开会时间、地点,尽量迁就社区居民的需要;在资源方面,可以提供适当的资金支持与补助;但在经济安排上要格外谨慎,避免养成参与者在经济方面的依赖性。
(责任编辑: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