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0 09:24:52来源:中公社会工作师考试网
在系统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来自于其所在的系统,而不是单纯的个人问题。个人所面对的问题来自于环境支持的薄弱、社会分配不均,乃至社会环境与社会制度的限制。而且问题本身以及各层次的系统都是动态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工作者需要将服务对象的问题和提供的服务放在动态的系统之中进行考察。
(三)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应用中的原则与过程
1.实务原则
(l)服务对象所遇到的问题既有生理、心理根源,也有社会环境方面的原因。社会支持网络薄弱、社会分配制度不公、压迫性社会环境的限制等,都是造成服务对象问题的根源,而服务对象自身的生理、心理问题也是造成其出现问题的因素。在系统理论看来,服务对象的问题最终是由其身心问题与环境问题共同造成的,因此助人过程必须将服务对象放到其所在的系统之中去才能真正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帮助。
(2)评估问题的焦点包括从生理、心理到微观、中观、宏观社会结构的各个系统。而重点则在于个体与环境的互动环节。个体与环境系统互动不良往往是个人出现问题的重要节点。
(3)个人的问题及其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是动态的,因此社会工作者必须不断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再评估。
(4)为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必须是针对整个系统而非局部,从时间角度来说服务涉及发现问题、接案、诊断、计划、执行和评估、结案的全过程,从空间的角度来看则涉及所有与服务对象的问题相关的系统。
2.系统理论在社会工作实务过程中的应用
(1)专业关系韵界定。在系统理论模式下,专业关系不仅仅涉及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还涉及社会工作者及其身后的社会工作机构、社会工作专业以及服务对象和影响服务对象的所有相关系统。
(2)服务目标。社会工作服务的目标是帮助服务对象的系统实现的稳定与平衡,服务对象藕够有序地从系统外部获取系统存续所需的资源,同时也能向系统外部开放。服务对象不仅能够调适自身系统,同时也能调适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形成良好互动。
(3)专业人员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在处理不同层面的问题时,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在微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媒介者、治疗者、教育者、调解者;在中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倡导者、行动者、协调者、监督者;在宏观层面,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倡导者、计划者。
此部分社会工作师考试内容作为了解。
二、生态系统理论:
(一)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
生态系统理论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在不同的时代融入了不同理论概念。正因如此,生态系统理论就是一个具有折中性和综合性的理论。生态系统理论深受达尔文的进化论,特别是“适者生存”观念的影响。20世纪初,玛丽·里士满和珍·亚当斯在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组织运动中分别以不同方法推行“人在情境中”的理论范式,她们选取的理论倾向成为生态系统理论的先导。
20世纪70年代,生态学知识开始融人社会工作实务之中,生态系统社会工作模式开始形成。生态系统社会工作首先对传统的“人在情境中”作出了修正。过往人们在阐述“人在情境中”时,侧重点还是在于人,环境只是服务于人的客观条件。而对于生态系统理论来说,社会工作的焦点不仅关注人,情境同样是社会工作关注的焦点,并且进一步形成了“人在情境中”的联合交流系统(unitary system)的观点,为社会工作提供了一套整合的知识体系。
到了20世纪80年代,杰曼(Germain)和吉特曼(Gitterman)等人综合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提出了社会工作的“生态模型”,强调社会工作实务的干预焦点应将个人置于其生活的场境中,重视人的生活经验、发展时期、生活空间与生态资源分布等有关个人与环境的交流活动,并从生活变迁、环境特性与调和度三个层面的互动中来考量社会工作的实施。
生态系统理论把人的发展看作是持续地适应环境,并与环境的众多层面进行系统交换的过程。他们能改变环境,也能被环境所改变,在人与环境之间形成交互性适应( reciprocal ad-aptation)。而社会问题的出现则降低了这种交互适应性。例如贫困、社会排斥等社会问题直接导致贫困人口和被排斥人群与社会环境互动的能力降低。
在生态系统理论观点看来,人生来就有与其环境互动的能力,能够从环境中获取有用信息,并且能向环境传达自身的信息。而基因及其他生物因素则是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人在其情境中是一个联合的交流系统(unitary system),人与环境相互影响,形成互惠关系。对于社会工作来说,要理解个人就必须将其置于所生长的环境中去。因为个人的人格形成是与其环境长期交互适应的结果。因此,不论是个人的正向发展还是生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都是与其环境密不可分的。
(二)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
生态系统理论的主要观点可以由以下核心概念来阐释:
(1)生命周期(lifecourse):指的是用时间线(timelines)方法重现影响个人发展的相关社会结构和生活事件的意义。
(2)人际关联:指的是个人拥有与他人联结而建立关系的能力。这种关联能力的发展始于亲子间照顾关系的建立,并由此在未来生命周期中发展出各种互惠的照顾关系。
(责任编辑:hui)